早在古代時期,人們就開始尋找純凈的水。在梵文和古埃及碑文中就有關于水處理知識的記載,在埃及發掘的有關澄清水的裝置的描述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將水燒開后利用點燈的燈芯的虹吸,通過多孔容器過濾乃至砂濾來凈化水也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54年)首先注意到水在保持健康方面的重要性,他指出雨水應煮沸并過濾,并推薦用布袋來過濾水,后被稱為“希波克拉底袋”。約翰斯諾于1854年在倫敦市區進行的霍亂流行病研究曾先證實,公共給水可能成為人類的傳染源,蘭貝思公司在泰晤士河上游取水,霍亂病的發病率較低;而索思沃克-沃克斯霍爾公司取泰晤士河的污染水則發病率相當高,由于其他條件相仿,因而得出供水是傳播霍亂的根源。
回顧飲用水處理的歷史,有兩項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
1)水的過濾技術
1892年,考克對德國漢堡市和阿爾托納市進行的霍亂病研究,上述兩市均用易北河水源,阿爾托納市采取了過濾方法,雖然水源較差,但霍亂病的發病率卻低于漢堡。由此可見,過濾技術對去除水中污染的細菌起了重要的作用。
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國進行了大量水的過濾試驗,麻省理工學院在塞得維克教授領導下,對渾濁水源的水采用了化學混凝和沉淀過濾法,并取得了專利。1907年哈遜的報告,由于推廣應用了砂濾池,傷寒的死亡率下降了79%。因此,把過濾作為水質凈化的一種重要技術,而且過濾技術費用不高,也容易操作。
2)加氯消毒
水的加氯消毒技術是水處理技術發展歷史上另一個重大進展。1908年開始采用加氯消毒,提供了一種廉價的并能保證飲水細菌質量的水處理方法,而且加氯消毒作為保證飲水安全的一項重要技術一直沿用到今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氯及其制品包括漂內粉(次氯酸鈣)和次氯酸鈉都是廉價的化學品。
首先使用加氯消毒的是美國芝加哥市斯托克-亞德水廠,它可將給水中的細菌控制在原水的1/1000以內,而且因為可以用水中的細菌數或大腸桿菌數進行間接的評價,而可以不再根據發病率,因而對水質標準的制訂也起了積極的作用。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的威廉城,1918年下半年開始對水源進行加氯消毒,1919年前3個月,僅有2個傷寒病例;然而1919年4月起停止加氯4周,傷寒發病率增加到21例;后又繼續加氯消毒,1919年后6個月,傷寒發病率又降低到11個病例。這一過程充分說明了加氯消毒的顯著作用。
近一個時期以來,發現氯與水中的有機物生成的鹵代甲烷(THM)及加氯副產物(DBP)系致癌物質,這是加氯消毒后引起的副作用,也必須加以重視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