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型殺生劑一般都是較強的氧化劑,能使微生物體內的一些和代謝有密切關系的酶等結構發生破壞而殺滅微生物。
氯是最常用的殺菌劑。由于它具有價格低廉、殺菌有效、使用方便等優點,至今仍為許多工廠所應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飲用水都采用氯氣進行消毒殺菌。但是,氯在消毒過程中,可能使水中微量的有機化合物氯化,氯代化合物有毒性,甚至有潛在的致癌危險。因此,許多國家在飲用水中不使用氯,而改用其他藥劑,如二氧化氯、臭氧等。
氯溶解在水中,和水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次氯酸和氯化氫。殺生作用主要是依靠具有強氧化能力的次氯酸:
Cl2+H2O→H0C1+HC1
據測定,上述反應在0°C時,不到1s鐘就能使溶解在水中的氯幾乎全部轉化為次氯酸。生成的次氯酸在極性水分子的作用下又進一步發生電離:
H0C1→H﹢+OCL﹣
電離程度取決于溶液的pH值。一般pH值在6.5?9.0的范圍內發生強烈電離;而當pH值小于6.5時,游離氯幾乎完全是以次氯酸形式存在。
如果pH值大于7.5,電離產生的H+離子就會被中和,因此會加速次氯酸(HOC1)的電離,從而又會加速氯的水解。這樣就會使投加的氯很快被消耗,而在水中遺留較多的次氯酸根(OCL﹣)離子。人們在實踐中發現:隨著溶液ph值的升高,氯的殺菌效果下降;相反,只有pH值下降,使HOC1的電離受到抑制,才能發揮良好的殺菌效果。